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今年不免俗,也聊聊我的 2019 年,以及属于它的 7 个关键词。

它们分别是:

自由职业安全感个人价值钱读书说话与有趣丧与乐观

1 自由职业

从滴滴出行离开,我在某个项目里,短暂入职了一个月,然后判断互相并不合适。于是从 5 月到现在,我属于“无全职工作”的状态。

我这大半年的状态有三条线。

第一条线,我叫它“吃上饭”。

我迄今的主要收入来自于 2-3 个咨询项目,算是帮朋友盯产品,顺便赚些兼职收入。这种工作是入驻式的。简单讲个课、组织个培训,很难帮助到产品团队,需要更深度参与。产品经理极难独立产出价值,对比而言,独立设计师和独立程序员还是有足够空间的。

这种收入方式并不持久。一是持续接咨询项目意味着要有足够的客源,产品咨询又要建立极高的信任感,想一直有活儿,不容易;二是就产品经验而言,我跟朋友都一致认为是只能保值 3-4 年的,此后,市场环境和行业需求变化,产品经验会急速贬值。不像某些“咨询师”可以一招鲜(其实许多也在贬值),产品咨询之后怎么办,需要解法。

还有一部分,主要来自于公众号广告和写书稿费。它们实际占比不大。广告主是看流量的,我的小破号流量不够大,接多了还容易被骂;写书就更不用提了,专业书籍能卖到最顶级销量,也只比得上互联网中高阶岗位的年终奖。

我在做的其它事情,暂时还没有带来任何收入。比如播客“三五环”,比如帮朋友拉皮条(链家的于艺老师是唯一给我“猎头费”的朋友,这次除外)。

第二条线,我叫它“找方向”。

如果咨询可以持续下去,自然也能成为主业。比如可以去孵化器或者 VC 的投后,帮创业团队做产品指导,或者开个咨询公司。但是我的判断是,这个成长性太差了。离真正做产品比较远,长期价值会贬值。且更重要的是,不参与实操,成就感很低,也不是我兴趣所在。

因此我仍然要找别的主业。

继续上班,当然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不过在聊过很多机会后,我的判断还是,我想做的事情、以及长期的收益,在大多数目前能找到的岗位上,无法完成。说白了,就是组织需要的是螺丝钉;而除非有极好的机缘,否则哪怕级别再高,都未必是决策者(见过聊过一些 P9/P10,也常是身不由己)。这里不多讲,有机会好好写写。

另外的话,就是自己做点事情。有人说是创业,但我不太爱用这个词。提到创业,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火速拉个团队、写 BP、海投 VC、路演、参加比赛、拿钱、烧钱、再拿钱、再烧钱…… 直到创始团队套现。这些年见过很多幸运故事,2 年 3 年财务自由,很诱人。

不过我自认没有这样的本事,也没有这样的运气。我理解的想做的事情,更像“做生意”,就是找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深耕下去。而且最好不要是那种快速扩张做 DAU 和订单量的方式,等到多大规模才能赚钱 —— 我倾向做的事情,是哪怕规模小,也有现金流。

跟一些投资人聊,会明显感觉到目标的分歧。投资看中的,是能否在 2-3 年内套现甚至更短;而我看中的,是能不能持续做下去,成为我个人的事业和收入来源。有时会有朋友建议我做做社交/社区,或者短平快的纯线上平台,这样用户量起来,一轮轮融资容易拿,身价倍增;但我知道,这时拿到的钱都不是自己的,等都烧完了,还是一地狼藉,你除了有花钱的痛快,留不下别的什么。

具体做生意的方向,我在关注的有:教育、医疗、保险、下沉市场、数据和 AI/ML/NLP 。其中研究了许多细分的领域,有一些陆续放弃(我看互联网职业教育),更多的,还需要再多些时间来决定。

我给自己的 Deadline 是明年底,这期间我会继续研究,争取找到方向。

第三条线,我叫它“内容创作”。

我把写东西、做播客这样的内容创作单拎出来,主要因为我很喜欢内容输出,这是童年经历(从小就喜欢)和个人性格决定的,也暂时不太想把它当成收入的主要来源,也不想当成主业,这样能保证内容的自由度。

之前跟林航聊到许多斜杠生活的问题(【三五环·第5期】跟林航聊聊人生的可能性),现在很多人都在斜杠。对我而言,写作是我擅长的、喜欢的,这是我最重要的斜杠,我很可能会一直写到老、写到死。

这对我的意义非常大,可以让我总结和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碎片思考。文字是有时空穿透力的,它也能够让我有机会与更多人异步对话,不用每次当面交流,也能让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我自己很重要的一个人生梦想,就是出版一本小说。尚需慢慢努力。

这三条主线,是我自由职业状态下同步进行的。这样我就可以相对不焦虑地安排时间、推进工作。

由于这种状态并不常见,也不太好解释,所以不同人眼中,我所处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很有趣:

在我的长辈来看,就是“失业”。没有工作?没有社保?太危险了吧,还是赶快找份工作比较好。

在我身边某些朋友看,是“自由职业”。他们会以为我毫无生活压力,已经转职自媒体了。其实我除了工作状态比较“自由”,财务上离自由还很远。

在我身边另一些朋友看,是“离职 gap”或者“休息”。他们觉得我迟早还是要创业或者去公司上班。

2 安全感

安全感通常来自于未来,而不是当下。

之前关于产品经理五年后做什么、运营五年后做什么的讨论有很多,不少人在焦虑。焦虑的原因很简单:看不到未来会怎么样。或者更直白点,担心未来会突然失业。

当初看不上考碗(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觉得铁饭碗无趣,一眼就看到头。如今又在担心,一眼看不到未来。实在有点黑色幽默。

没有安全感,还是源于未来的个人职业发展。自己怎么发展,要参考前人的经验。收集了一些职业发展的 case 后,大多数人会发现,别人的成功都很难复制。

对于有些朋友说,他们在组织内更有安全感,这里有熟悉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内容。我完全认可他们的判断:收益的数字期望,留在组织内更大。

另外,许多朋友在情绪上也不太好接受。我们都是从小在极其按部就班的状态下生活的。小学开始,我们就跟大人一样,上五休二、朝九晚五。然后一直持续到了工作(可能会变成上六休一、朝九晚十一)。大部分人,会习惯这样持续到退休。

对于我来说,结论是相反的:我在组织内,反而没有安全感。我情商不算很高,未必能争取到好的机会;运气也不够很好,未必能碰到好的机缘。尤其作为产品经理,能不能拿到好的项目、以项目成名,的确很取决于这两点,甚至更多在后者。我之前经历的公司,除了滴滴至今基本都算寿终正寝了,你当然可以说我的选择蠢,也可以说我的选择不够走运,就看是归为内因还是外因了。就像我有些随着项目飞黄腾达的朋友,到底是胆识出色正确抉择,还是运气够好遇到贵人,也说不清楚。

至少在组织外,我认为能做什么事情会更可控一些。结合概率计算,在组织内的收益的数学期望,会比自己出来找点事情做,要低。

想清楚这件事,可以大大减轻我的不安全感。

3 个人价值

这几年在滴滴开始学习经济学,对我的思考很有帮助。还是多说一句,经济学真的不只是关于“钱”的学问(我过去不爱读就是这么想的),而是关于社会、人、交易、产品的学问,对我们认知世界和认知自己帮助极大。

我们经常反复强调个人成长,但个人成长≠个人增值。你掌握了一身功夫,也要考虑适用场景。就好比,木匠绝活在古代有用武之地,在工业化社会价值就不大了。因此要关注的并非是“我自己厉害了多少”,更多的应该是“我变得是不是更被人需要了”。

我自己过去是隐隐体会到这一节的,没有很明确。比如在锤子科技,已经感受到体验型产品经理在业务中的价值被弱化,于是投身外卖配送。在点我达,又会感觉到平台规模是发挥的瓶颈,于是再到滴滴,面向更大的群体,创造价值。

我从滴滴离开,很焦虑的一点就是,我在岗位中积累的经验,未来被别人需要的可能性,在降低。一部分,是由于协作所需有大量组织内特殊的经验,只能在组织内使用;另一部分,是成熟平台上,可以做产品优化的空间在压缩。这种优化的能力,也只能应用在大组织大平台。

有时候我甚至会对着工资条产生怀疑:我做的事情,真的在给公司赚到等价的收入了吗?有这种怀疑,就意味着假如公司的决策层也可能有这种怀疑。等到那天,就是被裁或者降薪的结局。

跟身边朋友聊,都有类似的感受:产品经理和运营的价值,在市场繁荣时、创业蓝海时,会大有作为,有极高的溢价。当市场冷静、进入维持状态后,市场会给出更合理的价位。

市场的反馈总是迟滞的。我甚至可以大胆预测:未来三年,大部分产品经理和运营的薪资会断崖式降低。(三年基本是绝大多数产品运营跳槽的周期,市场价格是反映在跳槽后的)

我会重新认知我自己的个人价值。我过去经历带来的产品能力,当然是一块;还有其它的个人价值,比如,我的写作技能,就能持续提升,且产生价值,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广告主;又比如,我在小圈子里认识的朋友们,也可以建立各种连接,让我产生一些节点价值。

这些价值未必是单一的,结合到一起说不定就有增益,比如写东西的产品经理里我相对出色,就有独特价值。朋友起小点跟我讲过,他的工作室是游戏行业里很懂影视制作的,影视制作行业里很懂游戏的,这成了他的独特价值。(【三五环·第2期】跟起小点聊聊游戏人生)

这大概也是斜杠的价值结果之一吧。

总的来说,想方设法变得更“有用”,而且只有你“能用”,才是王道。(公式:个人价值 = ∑ 价值点x的稀缺性 * 价值点x的出色程度)

4 钱

第一次听到“财商”这个词,就觉得很贴切,这代表着它是一种可提升的认知 水平,并且,很重要。过去我也总以为钱就是很简单的元素,赚了花这么简单。而最近工作几年后,跟钱相关的认知在持续发生迭代,还没有停下过。今年又面临比较特殊的工作生活状态,更促使我反复思考如何看待钱的问题。

关于思考的结论,试举两例:

赚钱不总是越多越好,要关注 ROI ,即付出的成本。边际成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持续性、社交货币、健康风险等等。比如,写书的稿费虽说有一次性的体力+脑力劳动,但是在写完后的边际成本就几乎为 0 了,实际上还是划算的;而有的不靠谱的培训的活儿如果接了,误人子弟,短期赚到钱,长期社交货币会贬损。

做事情不光看短期收益,更多看长期的边际收益,也更多看物质收益之外的收益。比如,我做播客是短期无法带来物质收益的,长期也有难度。但我可以把有价值的内容分享给更多人,也可以借此认识更多有趣的朋友,都是难能可贵的社交货币。成本无非就是见朋友聊天时录个音+剪辑。且这件事是有成长性和边际收益递增的。

这两个看似简单,要真领会并影响自己的选择,还是有难度的。关于钱还有很多话题可以聊,有机会再做分享。推荐你也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么理解赚钱的?怎么理解花钱的?怎么理解两者的关系的?

(今年理财成绩还不错,这也是对“钱”有新认知的一部分。当然也因为今年美股很给力。)

5 读书

之前对碎片化内容的接受程度很高,也认为是比读书更好的获取知识方式。但今年最新的思考是:碎片化内容很容易让人产生“充实”的错觉,觉得也读了许多文字、看了很多东西,都是感觉上很有价值,细想来,都很稀碎。

短平快的碎片化内容适合获取“信息”而非系统化的“知识”。那些有学科专业背景的文章,会营造一种很有料的假象。

就好像我读了 10 个医疗公众号的 500 篇文章,感觉对医学常识还是一知半解,都是小故事。听了得到上薄世宁的《医学通识 50 讲》,觉得才有一些系统的理解。而真要想贯彻学习,恐怕还得多读几本通识书。

(我仍然认同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还是比大多自媒体有效。)

过去对书的理解就是,过时、古板。现在写过几本书后,也认知到编辑和读者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出版作品的内容会更深入和体系。而越是写得好的、越有价值的书,越不会过时。

因此明年还是多读一些书。50 本打底。(今年的书单:知人与自知——2019 年刘飞的阅读清单)

6 说话与有趣

遥想当年,我也曾经是学校的相声社社长,大学时候最高光的时刻就是面向 3000人在毕业晚会上说相声(观察我新旧两个头像,会发现都是身披大褂的)。身边人都愿意喊我去聚会,因为觉得我是个有趣的人。

然而现在,偶尔与知乎、微信公众号和即刻认识的朋友面基,得到的反馈都是:刘老师你在网上好严肃哦,现实生活中略好一些。

已经没什么人觉得我“有趣”了。这是件让我很慌的事情。

其实也跟工作生活压力有关,尤其当你成为了团队 leader、或者要在大组织内树立威信时,有趣变成了很奢侈的事情。我在过的最有趣的团队就是锤子科技,我之前也讲过,离开锤子最遗憾的就是失去了一些特别有趣有个性的同事。当年跟我办工卡、装电脑系统、开权限的晓宇,如今已经是单立人的职业喜剧演员@六兽。

(老同事六兽老师,最近很喜欢听他的播客《无聊斋》。)

另外,今年我也在刻意训练自己的谈吐能力。虽说并不是严重社恐,但跟人交流也还是容易露怯,口头语也多。不止一个朋友提过,我的文字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如何把想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是一个学问。能力足够强的人,可以节约与听者彼此的寿命,是件有意义的事。

训练的方法,可以是多出去跟朋友聊天侃大山,也可以是多参加演讲和活动。

开了个播客《三五环》,也是一个不错的会给自己压力的方式。有一些朋友反馈说,听了播客,觉得我更亲切了一些。

7 丧与乐观

这两年身边氛围真的丧气满满。

年初风风火火高薪挖人的公司,年底都纷纷倒闭,老板被围,一地鸡毛。很多朋友被裁,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连之前被称为铁饭碗的外企,都是成片成片裁员。事业单位的朋友说,每年的收入都在跌。

创业者聚餐,说着拿融资多不容易;投资人见面,也说着没项目可投。许多 80 后还没看到自己的职业未来,95 后已经纷纷涌入职场在做着更出色的工作,而 20 后,马上都已经要出生了。

在丧的时候,还是需要冷静和乐观。

还是有利好的方面的:

-互联网泡沫褪去,真正做事情的团队更容易存活,大家更理性

- 互联网那些容易赚钱的玩法退居幕后,更多资本和人才会深入传统行业,改变更需要改变的那些问题(教育、医疗、保险),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那些靠运气一夜暴富的故事越来越少,职业发展会更趋于公平,我们的焦虑(?)会减轻

另外,克强经济学也说了,用电量还是一直在增长的。对未来发展要有信心。当然好的发展对我们互联网人来说,更需要破圈。

大概就是这样吧。

今年我为了更加乐观,特地去纹了一句话在右臂上,源自我小时候很喜欢读的《基督山伯爵》,说的是,人类的智慧凝结在两个词语里:Attendre et espérer(等待和希望)。

它的含义小时候不懂,现在懂了。

顺便也送另一句话给各位:

万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莱昂纳德·科恩《颂歌》

2020 来了,新年快乐!

题图:上周摄于西溪湿地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文字信息+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仅用于学习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2-7207-347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