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屠呦呦

一、个人简历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二、个人经历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 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在大学4年期间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56年,屠呦呦针对全国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 ,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k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kkaria dichotomaL.var.kanceokata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文章转载自: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 请保留此标记)药知识。之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79年 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 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的大陆科学家。

三、学术论著

1 屠呦呦,《楼之岑.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见: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2—260。
2 屠呦呦,《银柴胡》.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0—526。
3 屠呦呦.《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医杂志,1962,(6):32—35。
4 卫生(文章转载自: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 请保留此标记)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
6 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142。

四、家庭生活

屠呦呦丈夫李廷钊。两人是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在李廷钊姐姐的撮合下走到一起。李廷钊曾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和国家冶金部等单位工作。


1963年,两人在北京重逢两年后,正式走进了婚姻殿堂。那时李廷钊在马鞍山钢铁厂工作,有朋友戏称,他与屠呦呦的结合是现代(钢铁)与传统(中药)的融合。婚后,屠呦呦不善于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由先生全包。
屠呦呦与丈夫李廷钊有两个女儿,在国外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文字信息+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仅用于学习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2-7207-347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