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近期,由投中信息、投中网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举行。会议以“面向未来、预见未来、投资未来”为主题,著名经济学家、投资大咖、企业家、行业专家等创投界精英和主流财经媒体汇聚一堂,探讨新科技革命和资本蓬勃力量下的新秩序投资版图。华平投资中国区联席总裁魏臻也受邀参加,并围绕当前大变局时代,中国PE将走向何方这个问题,发表了《PE投资机遇和挑战》主题演讲。

华平投资魏臻在发言时提到,过去20年,全球PE资产规模增长7倍,中国VCPE资产增长超过110倍,规模全球第二大。PE也是过去20年全球另类资产中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资产类别。

随着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成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注册制和科创板的推出,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扩容,中国PE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中。如何把握变局背后的时代机遇?未来10年,中国PE将走向何方?

演讲中,华平投资魏臻指出,一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取决于行业从业者对未来的认知力和行动力。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自然会有新的挑战,需要不断的提升综合能力以更好的应对。

首先,为什么PE是非常有未来的?历史能带来很多信心。

华平投资魏臻表示,过去16年,PE资产规模增长7倍,增速在所有资产类别中是最快的,远远跑赢对冲基金。以耶鲁基金作为样板,前几天过世的机构投资教父级人物——大卫·斯文森曾经主导了享誉全球的“耶鲁模式”,其核心是2点:靠前,多元化配置;第二,超配另类资产。在这个理念指引下,2020年,耶鲁基金约80%的资产配置是另类资产,其中超过一半是PE。比较过去10年耶鲁基金各资产的收益率,PE的年收益率最高,达到 21.3%,远高于对冲基金的9%。

过去20年,中国VCPE资产增长超过110倍,基本达到移动互联网的增速水平,总规模达到6.88万亿元,规模全球第二大,其中VC和成长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

PE作为过去20年规模最大、回报最好、成长最快的资产类别,华平投资魏臻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知情权。二级市场基金的知情权有限,在二级市场,监管重要的原则就是信息均等。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由于掌握公司未公开信息,相比公开市场有更大的信息优势。

第二,对企业发展投票。一级市场的融资行为,可以看成是一种买方和卖方对企业发展战略共识的投票。从卖方(企业)角度,每次融资是对现有股东股权的一种稀释,因此也代表所有的股东对融资的目的、需求及被稀释的成本的共同认可。从买方(PE)的角度,代表投资人对公司及其战略的认可。而大多数二级市场交易,可以看成是2个财务投资人之间对现有股份的一种存量交易。因此,一级市场的投资对交易双方的成本更大,对交易双方对企业及其未来战略看法的一致性要求也更高。

第三,治理权。PE占被投企业的股权份额通常较大,在公司管理和战略上参与度也较高,因此通常会得到相应的治理权,比如董事会席位。同时,由于PE缺乏流动性的特点,也会设置一些专门的流动性的权利,比如说创业者在整体出售时享有跟授权。

第四,增值服务。怎样真正地为企业带来资金以外的价值,这也是很重要的。从华平的角度,我们拥有一支30人的专业投后团队,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数字化、市场公关、人才招聘、组织结构、融资策略等全方位的服务。

最后,长期优势。PE的流动性缺失,促使PE以更长期的眼光看待每一笔投资,这样对资金的要求也需要是长期的。例如,华平的LP一般是12年的资金承诺,这给了我们更多的定力去长期陪伴企业穿越周期。

接下来,对于PE未来的成长空间,华平投资魏臻也向与会人员做了分享。

首先,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将有巨大的扩容空间。中国整体的股票市场证券化率为87%(包括A股、港股、中概股等),与美国1980年代相仿,与当下主要经济体差距明显。根据IMF预测,中国GDP将在2025-2030年达到约20万亿美元的水平。假设届时中国证券化率达到103%(目前法国水平)到135%(目前日本水平)之间,中国股票市场总容量将达到21-27万亿美元,代表了8-14万亿美元的增量,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国股票市场。

此外,注册制带来了资产端公司数量的提升和价值的市场化。对于企业来说,上市前有头部VCPE的背书将更加重要,是其商业模式和投资价值得到专业机构认可的体现。20年前,中国企业IPO时的VCPE渗透率不到5%,如今已经达到65%,其中,科创板高达82.8%。

所以,华平投资对PE行业的发展空间是充满信心的。

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变局之中,PE需要积极的思考和应对。

靠前,中国式创新。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业务模式创新的中心。过去资本市场讨论某个中国企业的时候,往往将其对标某个知名的海外企业,现在我们发现这种对标越来越难。比如文和友,目标是要做餐饮界的迪士尼,在不同城市选取当地特有的80年代文化元素,因此不像迪士尼那样有统一主题。如果是代表一个地方吃的文化,意大利有一个公司叫EATALY,专门开设意大利美食物业的,似乎有点类似。文和友还会打造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原创沉浸式戏剧,这又有点像百老汇。所以,文和友很好的代表了中国正在快速涌现的业务模式创新。

因为中国创新非常快,我们说现在在中国投资像看一部电影,投资人必须去想接下来“剧情” 如何发展,有时候还需要和创始人一起去“写剧本” ,一起制定未来战略,一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在商业模式创新引领全球的基础上,中国正在崛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中心。我们看到,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中美贸易争端表面看似是贸易与市场权益的分歧,实则核心的争夺来自于对未来科技创新主导权的竞争。

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2020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6.9万件,数量居全球靠前。过去20年来,中国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0年占全国GDP比重达到2.4%。中国每年毕业的STEM学生总数是美国的6倍。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科技创新崛起的结构性因素。

我们相信,未来科技型企业和资本的结合一定会更加紧密。以创新药为例,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市值在过去3年增长了16倍,达到近万亿规模,背后是人才、科技、资本合力的结果。随着模式创新,科技和资本的不断融合,中国式创新席卷全球的未来尤为可期。

第二个挑战是中国企业“全球化”。

全球500强企业绝大多数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在去20年,我们看到全球500强企业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的变化,中国企业数量从9家增长到124家,数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在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时代,技术、资源(包括资本)、市场、人才全球化,没有构建全球价值链的本土企业是难以与全球化的企业竞争的。随着中国企业达到世界顶尖的规模,下一步的发展必定是走向世界,成为跨国企业。

近年来,尽管逆全球化的声浪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整体上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还是不断提升的,接近65%,说明全球领先企业近2/3的资产、营收、员工是来自本土以外的海外市场。目前,中国企业跨国指数只有40%,远低于全球领先企业,这说明中国企业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还是相对偏低。

对于志存高远的中国企业,未来“走出去” 面对的最大挑战将来自于不确定的国际政治和经贸环境。在中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战略导向下,包括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国际商贸协定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为全球领先的PE, 华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10个国家有14个办公室,投资了近1000家企业,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将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三个机遇和挑战来自于CVC的崛起。

2020年,中国CVC投资金额约1,703亿元,较2019年增长50%,美国CVC同期增长24%。腾讯、阿里等头部 10 家CVC累计投资共1460亿元,占同期CVC投资总金额的85.7%,其中头部三家CVC投资占总金额的65.4%。

与美国相比,中国互联网公司显然更加倾向于投资。2019年,腾讯每赚 100 块钱,大概78元会用于投资,谷歌每赚 100 元,大概 54 元会用于投资。

面对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强大实力和强烈的投资意愿,PE要认真思考与CVC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第四个机遇和挑战是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零碳”将成为中国长期价值投资的新风向。中国零碳能源转型将在7个领域催生巨大的投资市场,分别是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及数字化系统优化。到2050年,这7大领域的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5万亿元,并为中国实现零碳排放贡献累计减排量的80%。在2020年到2050年间,将有70万亿元左右的基础设施投资将被直接或间接地撬动。

零碳转型技术创新分布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形成广阔的投资空间。***在产业发展早期的作用尤为重要,主要提供政策的支持。而市场力量在产业发展的中后期是主要推动力,在资本的助力下,中国企业在光伏、汽车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等关键赛道已经建立很好的先发优势,产量均为全球靠前。

总结一下,保持乐观的同时,中国PE行业需要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出前瞻性的思考。挑战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发掘挑战背后的机会,积极拥抱创新和变化,这恰恰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而华平投资的定位就是成为“企业家成长伙伴” ,使命是帮助中国企业“引领中国、改变世界”,不断创造价值。

TAG:魏臻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文字信息+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仅用于学习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2-7207-347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