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70/80年代父母,可能对于时下孩子时刻揣着手机、平板的情形接受不能,特别是对他们用手机“学习”更看不懂。但不否认,现在老师布置作业,用手机;同学间讨论交流,用手机;查阅资料,用手机;甚至遇到不会做的难题,靠前反应还是找手机,这已经成为当代孩子的常态。
当然,提及手机很多人会首先联想到滥用的危害,这是避不开的问题,先暂且放它一放,来看看学生与手机的另一面。
手机到底能不能帮上学习?
这个暑假里,和很多同学一样,五年级的小Y每天都要在7:30前起床,在班级微信群里打开签到,然后查看老师推送的当日暑假作业,今天的题目是朗诵录制一首唐诗。小Y通过手机搜索挑中了李白《望天门山》,录下了自己的音频,传到微信群并对比了其它同学的完成情况。当天下午,他还要在直播间里上一小时国学辅导班......
虽然没有出门,但借助手机和网络,他在暑假里也和老师同学联系在一起,他说“通知都是通过手机发布的,平时在学校就有很多分组,方便大家讨论和学习,不用手机可不行。”
而问及暑假作业怎么是按时布置的,老师分享到:是为了让同学能保持学习状态。过去的学生,要么假期开头就全把作业做完,要么假期末才突击补作业,中间大段时间都在玩,都和安排暑假作业的初衷背离。而能按天布置暑假作业,是有了手机后才得以实现。
据了解,在中国近8亿的网民当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一项针对数百名教师的调查显示,目前他们主要利用手机发布学习重点、作业提醒、课程总结、考试知识点等。不少专业老师也认为,手机确实为学习带来更多可能:“比如原来学地理语文,只能死记硬背干巴巴的文字。像五年级课文《白杨》,很多同学根本没见过白杨树,现在只要上网搜索,就有纪录片和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这是原来难以想象的。”
“玩具”或者“工具”?
可见,以手机等为媒介的移动学习,确实潜力不俗, 但那些负面隐患该怎么处理?比如有了手机后的分心拖延症、动不动就搜索而自己不思考、还有更严重的沉迷游戏娱乐等。
一位妈妈就抱怨,“本来半个小时就能写完作业,却总要拖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一检查,原来是孩子在用手机查资料时,总不自觉的“刷朋友圈”或点开微博视频,有时候还借与同学讨论为名,一起联机打游戏。假如要没收手机,孩子以学习为挡箭牌振振有词,妈妈自己心里也没底。后来妈妈是通过给孩子手机安装了一款管控软件格雷盒子才解决问题,启用软件的时间管理功能,设定晚上7:30-9:00学习时段手机锁屏,另允许计算器、英语检测等工具程序在锁屏时可用。这样精准管控,就不怕微博、游戏分散了学习注意力。
此外,对于家长们担心孩子过度依赖手机会损害视力、沉迷游戏的问题。现在主流的教育观点认为,因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进行分层管理。比如学龄前儿童,要较严格的禁止;对中小学生,要分清学习时段和休闲时段,还得对休闲娱乐进行引导控制。
在浙江某高中,班级设置了手机存储柜,手机统一上交保管,学生回到宿舍至熄灯前可以使用;在另一二线城市,更有不少学校建议学生使用统一的可管控的学生手机,或绿色上网软件,如格雷盒子就在校园中受到师生推崇。
总的来说,用不用手机,本质是一个管理融合的问题。我们都深知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便利性,而手机到底是孩子们消解志趣的玩物,还是助力成长的伙伴,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大人做的抉择。“只禁不教”治标不治本,若能在孩子拿起手机时大人主动引导、教会他们利用手机的去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学会抵御不良诱惑,才是解决学生与手机问题的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对策。
TAG:格雷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