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从刚入门的满怀信心,到设计方案的四处碰壁,可能不是团队有问题,或者你可以试试思考一下设计师的边界。

边界感的话题要从试用期的述职 PPT 说起,有个价值观和专业的联系延伸,在中期用了"边界外延",转正用了"底线策略"。近日又有些感触,索性一起拿来写了一篇文章。

一、模糊专业边界

作为一个设计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要与产品、研发、测试等紧密配合的。在设计这个节点,为了使业务目标能从上到下的贯彻,需要设计师在专业上有更多的横向思考。

1. 思考产品

不得不说,一个整齐、清晰的界面是设计师最大的"门面",往往在设计阶段的后期,我们会花一部分时间去思考如何让界面更精致,更吸引用户。但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界面的表达不会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的是如何去兜住业务,提升体验,所以在设计之初,我们的主要精力还要前置到产品经理的角色,去思考业务场景是什么?需要打通什么流程,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解决之后能不能带来业务上的提升,这样的思考可以让设计方案一直遵循需求发起的初心。如果不去考虑产品所处的场景,利用惯性思维处置需求,难免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状况。

2. 思考实现

能满足业务和用户目标的方案就一定是最好的嘛?市面上不乏很亮眼的页面和让人惊喜的交互方式,但是如果该方案放到当下的业务场景下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作者认为,单纯从设计表达的角度去评估一个方案是否优良是有失偏颇的。如果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方案,同样可以满足用户和业务目标,并且能够实现,那么它应该比酷炫但难以实现的方案更有价值。所以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除了满足目标之外,还要符合当前的实现成本(时间、技术和水平)。

所以,我们在设计方案成型或者有了想法后,及时找产品团队和研发团队碰碰想法,这样的话,正式评审时,可以大概率的增加方案的通过率,更主要的是,能快速定位设计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团队的研发和产品也是设计师的"用户"。其实这也是最开始图中提到的"范围内做创新",在已有的技术范围内设计。

在最近的项目中进行了设计规范的搭建,搭建之初便定下了三条设计原则:要做、可做、能做。

要做:确实有存在业务问题或者用户有反馈,才会被纳入到改造中,否则就用通用规范即可。

可做: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预研,思考业务场景、竞品现状,看是否合理。必要时要与产品共同决策。

能做:平衡设计方案与当前的实现成本,规范的改造设计一定是与相关研发负责人提前沟通过,确实可做,有技术方案,而不是设计师一拍脑袋,让研发去实现。必要时,设计师应该主动发起规范评审。把自己放到项目中,设计的价值就是能在规定的成本范围内,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方案。

不过在真实的项目中,也会遇到一些不好处理的事情。团队内部已经对问题达成了共识,方案也有了,但是卡在了研发侧。比如这个方案很常见,竞品已经普遍实现了,但是研发就说不好做,或者没有工期。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如果经过自己的分析确实没有更好的方案,拉产品做"盟友",说服他(hhh),或者做两个方案让他们选择,并且阐述当前方案的业务价值以及与竞品的优势,让产品在评审的时候与研发沟通,让他们先评估排期或者着手去调研。

3. 思考协同

交互不止是出出原型,搞一下流程,具体的页面尺寸或者展示数量等细节,与业务相关性比较大的样式也需要做一定的思考和定义。因为和 UI 相比,交互往往是与业务更接近的,交互说明中要给 UI 相应的设计方向,减少业务目标的偏移。

比如:表格展示中,如果出现了可以拖动列宽的功能,交互要知道不同字段的最小列宽如何根据业务场景差异化定义、归类,将这个方向传达给下游设计师,或者直接定义好。免得信息不同步,导致实现后效果不理想。

虽然在说模糊专业边界,但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触及到未知的问题,希望设计师能了解非专业范围的事情,给设计方案带来更多的确定性。

二、明确岗位边界

1. 需求范围

从用户体验五要素的层级来看,设计介入的范围是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所以战略层和范围层的事情,前期的了解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贯彻业务目标,绝对不是到了结构层和框架层,设计师再去加个功能,减个流程。

想起来刚毕业做的很多虚拟项目,用双钻模型流程走的很全,从市场调研、用户分析,得到机会点,然后确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流程和功能,最后设计表现。因为是虚拟的项目,所以什么对目标实现有帮助,就会用什么方式。

但是在真实的项目中,往往不会允许设计师去发散功能。比如在一个社区页面,产品说把这个页面设计的好看点,现在太丑了,用户使用率很低。经过设计师的分析,这个页面只有用户的基本信息,画面很单调,而且用户粘性不高。于是设计师就加了一个积分的功能,通过登录次数和浏览次数,可以获得积分,然后兑换奖品。但是这个功能并没有出现在本次的产品需求清单中,即使有规划,也不是现在就要去实现,会牵扯到前后端很多的开发细节。毋庸置疑,方案被毙,需要重新搞。

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需求做设计方案,是要承担延期风险的,代价就是自己加班补,然后被认为不专业(我曾经也这么干过)。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按照产品的需求说明搞,如果没有详细的说明,一定要确定好范围,做好记录,随时沟通。

2. 合理的推动边界

通过需求清单确定设计的范围没有问题,但是有的时候可能在思考业务流程的时候,难免会发现一些产品没有考虑到的环节或者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在一次批量创建任务的流程中,流程是打开对话框,先选择任务模版,根据任务模版创建任务,如果没有模版,用户仍然可以点击创建按钮-创建任务,遵循的是系统的自有规则。有些用户没有模版,看到空选项和页面难免有疑惑,如果用户有模版,展示的是空页面也有点奇怪。因此在页面设计的过程中,就与产品和研发沟通,系统的自带规则是否可以设置为系统模版,

  1. 用户没有模版,进入页面后,默认使用系统模版;
  2. 用户有一个自己的模版,则默认用户自己的模版;
  3. 用户有多个模版,则默认系统模版,用户可以修改;
  4. 在下拉框的底部给一个创建模版的快捷按钮,支持用户在这个页面跳转到设置页创建新的模版。

虽然这与需求是有出入的,需要后端处理数据,但是确实为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团队觉得是值得做的,因此这个方案最后通过了。

如果设计师洞察出了新的问题,但是团队觉得没有价值,自己又想推动实施。这个时候可以先去了解用户,确定设计方案的问题场景是否真实存在,如果不是,那么就要乖乖回去改方案咯;如果是,那就好办了,收集用户的意见去和团队的成员讲,或者让用户自己去提反馈。在一些 B 端的场景,用户的满意度往往卡着项目的喉咙(绩效)。另外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如果问题最终没有与团队达成共识,就不要操之过急,因为无论方案做的多优秀,没有共识的价值是不会被承认的。

所以,推动岗位边界,不仅需要一定的业务和专业积累,也需要失败的勇气。

三、守住设计边界

这个边界是前面图片中出现的"底线策略",如果分个类的话,上面两个说的都是横向边界,而设计的边界是纵向,这个设计边界我是从两个场景思考的

1. 长期跟进的业务

在自己长期支撑的平台,需要保证的是不同时间、不同页面的相似场景下的产出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这应该是我们每次做设计方案的目标之一吧,是个很常见的意识,主要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和用户的学习成本。有很多的大公司为了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做了自己的设计规范,能很好的指导设计师做到全场景的一致性。

如果目前没有现成的设计规范,设计师心里应该要有"一把尺",自己的产物:最基本的页面架构、基础组件、交互方式和常规流程保持一致性。当然并不可能一开始就能考虑全面,对于快速迭代的初期平台,虽然允许设计师有更大的创新空间,但是对于通用业务场景还是要找一个能遵循的标准,比如第三方的组件库,element、ant,直接拿开源的组件,搭建产品的初期形态,对于业务性较强的场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一些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一边做,一边沉淀,等到稳定的迭代时机,实现整体的设计资源回落。

对于一些要持续优化的组件,比如一开始做的时候没有考虑兼容性,出现了新的业务场景,需要做调整,这个时候一定要做好记录,与团队做好共识同步,是要特殊场景特殊处理,还是要统一更新,做好计划节点,切莫到处挖坑,不然最后填坑的还是设计师。

2. 临时支撑的业务

另外一个场景是临时被抽掉到其他的业务线做设计支撑,这个时候除了要快速融入到团队中,另一个要做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产物融入到这个平台的设计体系。一开始,我做的事情就是上来先挑这个平台的体验问题和架构漏洞,一脸鄙夷的问这问那,但是后来却发现,这并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讲实话,人家是让你来支撑的,是为了帮助项目顺利推进,而不是让你指导工作。

那应该怎么做,后来这类的任务做多了,我就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方法:首先要熟悉这个平台的业务逻辑,该理的流程梳理清楚;然后根据业务流程走查平台页面,熟悉平台的页面架构、基础组件、交互方式和常规流程等,在已有的形态下,形成当前框架的设计总结,即使是漏洞百出的设计也会有自己的特点,掌握好"规律"不仅是为了能遵循一致,还能更好的做系统性优化。同时记录我们比较关切的问题,并将自己的记录与团队同步,询问具体的实现场景以及是否要改进,如果不需要,遵循一致即可,往往用户习惯是不好改变的。如果可以趁机优化,前期的设计走查总结就派上了用场。

以上便是我对设计师成长过程中边界问题的思考,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是想象的那么完美,总会有一部分需要我们通过设计手段做不一样的诠释,也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是那么糟糕,总会有意外让设计发挥更大的价值。总之,练好设计的闭环基本功,才是成长的关键。后续也会对设计闭环能力进行总结阐述,希望一起在设计的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聿来体验笔记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文字信息+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仅用于学习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2-7207-347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二维码
线